發布時間:2022-11-15 09:31
內容來源:井下作業工程公司
【字體:大 中 小】
編者按
我國石油工業重大理論奠基人之一李德生先生日前迎來百歲壽辰。李德生與延長石油情緣深厚,1951年他主動申請到延長油礦工作,為延長石油早期開發指明了方向,也為建成千萬噸大油田奠定了堅實理論基礎。半個多世紀以來,先生一直關心和支持延長石油的發展,對延長石油充滿了深情厚愛。11月14日,在他百歲壽辰之際召開的李德生院士學術座談會上,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蘭建文代表延長石油,向先生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祝福。為此,本微刊發李德生院士人物通訊,重溫其與延長石油的一段“不解之緣”,分享先生深耕石油地質領域,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指導我國油氣田科學高效勘探開發和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高尚品格和感人故事。

陜北這片厚重的黃土地,總是以大度的胸懷包容著所有的來訪者。這里不僅以紅色革命根據地聞名于世,地下豐富的油流“黑金”,讓老區群眾也得以脫貧致富。作為中國大陸石油工業的發祥地,延長石油吸引和培育著數代前仆后繼的石油人。石油地質學家李德生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來到這里從事艱辛的地質勘探工作,為石油興國之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這里也留下了他魂牽夢縈的故土情、故鄉夢。

在艱苦的陜北為國貢獻
李德生1945年7月從重慶國立中央大學地質系畢業后,去甘肅油礦局玉門油田地質室任實習員、工務員。1946年調上海中國石油總公司勘探室任助理地質師。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中國石油總公司遷往北京,改組成立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
1950年4月,燃料工業部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石油工作會議,決定在陜北進行重點石油勘探。李德生從上海中國石油總公司勘探室調往陜北石油勘探大隊,擔任第二地質隊隊長,負責對陜北中部黃河以西,綏德以南,黃龍、宜君以北,子午嶺旬邑以東地區進行石油地質詳查工作。
黃土高原地貌有二、三百米厚的第四紀黃土覆蓋在整個詳查工區,只有在河谷和兩側山溝才能觀察到中生界的地質露頭。李德生他們每天計劃好工作路線,雇傭的毛驢隊由驢夫和廚工帶著糧菜和辦公用具等物品,向約定的村莊趕去,租個窯洞準備晚上的伙食。勘探隊員背著工具徒步沿著延河及山溝,在地質露頭好的地方定地質點,在巖層上仔細尋找油苗從節理滲出的痕跡,用羅盤確定節理的方向、傾角和走向,用皮尺丈量地層厚度,觀察記錄露頭巖性,采集各個區域的不同砂樣和化石標本。中午簡單吃點隨身攜帶的干糧,困了就找個干凈點的石頭休息一會,一天能完成二、三十個地質點。地質隊詳細記錄地質剖面和巖芯性質,晚上回到住宿的窯洞,在煤油燈下繪制成區域地質圖。
工作中,最讓他們發愁的是遇到延河發洪水就不能按時到達預定的地點,而生活用品都已被老鄉帶走,只得臨時找地方住宿。晚上跳蚤咬得無法入睡,連續幾天都癢得難受。有時四五天都過不了河,只能湊合做飯,大家想改善生活時就買點老鄉的雞蛋。
經過不懈努力,李德生帶領地質隊在延河及北側支溝發現了青化砭構造,在清澗川及兩側支溝證實了永坪構造,還在焦家坪煤礦發現煤成油。在野外普查半年后,地質隊回到西安整理資料,提出兩個新觀點:一是侏羅系延安組與三疊系延長組之間為一侵蝕面;延安組下部為充填式河流相沉積層;最下部一層充填式砂礫巖層另命名為富縣層,厚度0-100m。二是宜君、焦家坪煤礦侏羅系衣食村煤系中的含煤層普遍含油,具有煤成油特征。

1953年2月,李德生被調到延長油礦擔任主任地質師兼地質室主任,專職搞采油地質工作。由于油礦工作比野外勘探工作穩定些,李德生申請將家屬從上海調來延長。他的愛人朱琪昌本是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老師,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帶著4歲的長女李允晨來到延長油礦(現七里村采油廠),在西坪的一孔黃土窯洞安了家。
地質室成立后,首先系統研究了延長油礦1907年以來已完鉆的141口油井資料,并開展井內漏層及地下水層研究。李德生為工程技術人員細致講解了地下水層的歸類和遇水處理辦法。隨后建立了巖芯庫,將鉆井單位保存的巖芯全部整理、編號存放在專用的窯洞內。當年9月15日,在槐里坪村鉆井時,李德生根據油層水含鹽量變化決定完井抽采,初產量為自噴日產油23.55噸。12月,他執筆編寫《陜西延長油田上三疊統淺油層的儲油和出油條件》作為延長油礦1953年地質年報。當年全礦84口采油井出產原油1367噸,較上年增長近一倍,創造了延長油礦有史以來的產量新紀錄。
1954年開春后,李德生利用蘇聯專家招待所會議室,開辦“地質培訓班”,學員為地質室、采油隊及鉆井隊地質人員。一面講課,一面討論野外地質資料。油礦鉆探區域自七里村逐步向西曹家圪坮一帶擴展,以“找油苗、順節理,保持適當井距,封淡水、抽鹽水,自上而下開采”的布井原則和打開油層的程序,用頓鉆所鉆的生產井獲得不少旺油井。在永坪油田進行構造細測后,鉆探井試油證實長2油層具有一定產油能力。延長油礦決定成立永坪采油車間,1954年永坪油田共有生產井22口,當年采油1344噸,占全礦產油量3536噸的38%,永坪油田正式投入開發。
1954年6月5日,李德生次女在西坪新窯洞內出生,為紀念與延長油礦結下的緣分,夫婦倆給孩子取名李延。
外聯合攻關低滲透油藏難題中
延長油田低滲-特低滲透的物性,導致油井壓力低,油田開發和增產困難很大。井井見油,井井不流,單井產量低。在國家對陜北油田開發的高度重視下,1951年至1953年,中外專家紛紛來到延長油礦會診救急,蘇聯專家先后帶來爆炸增產、坑道采油和火燒油層等增產措施,但效果均不理想。
1953年11月13日,康世恩率領以蘇聯科學院特拉菲穆克院士為首的專家組來到延長油礦考察。11月16日,李德生在新蓋的蘇聯專家招待所會議室內,給專家組做了延長油田地質匯報。專家提出要看巖芯,他們事先已將窯洞內保存的延長組第6層砂巖至第25層砂巖巖芯,包括砂巖層之間的頁巖夾層,及生油巖張家灘頁巖,在窯洞外的平地上一字排開,每層標明厚度、孔隙度、滲透率等數據。特拉菲穆克在總結會上作出延長油田是裂縫型油田,油層壓裂法可能比爆炸法效果更好等六方面初步結論,為油礦增產指明了方向。
1954年9月,李德生接到北京石油管理總局調令,前往玉門礦務局工作。延長油礦派車將他一家從延長送到西安。
調離延長油礦后,他歷任玉門油田總地質師,四川川中油田總地質師,大慶油田會戰指揮部地質所副指揮,勝利油田地質指揮所副指揮,大港油田、任丘油田地質研究所主任地質師。1959年至1963年,他參加了大慶會戰,是大慶油田的發現人之一。1984年起擔任全國石油天然氣儲量委員會副主任,對全國石油天然氣勘探規劃制定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后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地質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他長期致力于渤海灣盆地的綜合研究,創新地劃分了中國含油氣盆地類型。
1991年,李德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第三屆)。2001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他還是美國石油地質家協會終身會員。
耄耋老人心系油田發展
李德生始終高度關注著延長油礦的發展。他說在延長石油的經歷和“埋頭苦干”的精神,使他終身受用。

從1984年12月1日前往新發現的子長油田考察至2013年10月23日,李德生和家人先后六次專程回到七里村參觀故土新貌,和礦上年輕的科技工作者一起討論老礦的穩產方案,幫助制定發展規劃。期間參加了“延長油礦創建八十周年紀念大會”和“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出油100周年紀念”大會,并在“延長油礦特低滲透油田百年發展”座談會上作了“重新認識鄂爾多斯盆地油氣地質”的學術報告。
2007年,他看到延長油田原油產量突破1000萬噸后,向筆者動情地說,延長油礦誕生了偉大的陸相生油理論,指導了新中國石油的勘探開發,也見證了中國石油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延長油礦的發展歷史就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縮影。
2013年10月,91歲的李院士第六次回到七里村采油廠,參觀了剛修繕一新的原蘇聯專家招待所,并留言勵志,做了題為《中國多旋回疊合含油氣盆地的理論與實踐》專題學術報告。
2015年初,筆者一行在采訪李院士時,他熱情地講述了過去的故事,鼓勵延長石油青工勇敢擔負起“再建百年油田”的時代使命。其間,李院士拿起《延長石油企業歌曲》光盤仔細盯凝良久,贊揚延長石油制作企業之歌是傳承優良傳統、凝聚精神力量的好做法。他還表示會多聽聽這些凝結延長石油企業文化和職工溫情的歌曲,希望能經常聽到延長石油的聲音。在試穿延長石油的紅色工衣時,李院士感慨地說,當年他們在延長油礦進行地質勘探工作時,還沒有工衣這一概念,大家都穿著縫縫補補的衣服,生活節儉,但是工作很敬業、效率很高。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很多,工人勞動保護做得很好,這身繡有山丹丹花的紅工衣直觀地展示了延長石油企業形象。
來延長,就扎扎實實開展工作;見故人,總有感慨萬千要訴說;離開延長,卻無時無刻不惦念油田發展。李德生院士身在北京卻記掛著延長石油,不僅對延長的歷史和現狀了然于胸,還對延長油田千萬噸穩產規劃及發展方向提出了專家建議。李院士認為,延長石油要不斷加強地質普查,秉承深層勘探思路,深挖地下潛力,努力提高采收率同時,實施油氣并舉,積極開發非常規油氣資源,再創百年輝煌。
來源:延長石油
編輯 | 劉 鑫 樊冰焱
責編 | 石延鑫
審核 | 董 明
投稿郵箱:ycjxdw@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