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31 13:11
內容來源:井下作業工程公司
【字體:大 中 小】
第十篇 人拉肩扛 身先士卒為效益
1986年3月,延長油礦管理局調撥27人支援延煉籌建,大都是各單位骨干,管理局機關各部門中層,還有延安工業局派來的一些管理層和技術干部,計50人左右。
3月29日,籌建處在“四合院”召開籌建處第一次全體人員大會,段長明給職工們講了籌建處目前的形式、工作規劃等,提出了“開拓創業,滾動發展,快見效益,不斷完善”的指導思想。下午,就帶人去洛川縣政府商談征地問題,正式展開業務工作。

跑征地手續很麻煩,段長明帶人到村長家交流,給村民們講項目開工建設對延安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重大意義。地委副專員薛志勇、洛川縣副縣長張雷厲及當地鄉長等都參與了進來,協調解決征地、青苗補償等問題。
與此同時,籌建處各部門的地質測量、勘探、工程設計、預算、氣象測量等工作同步進行。水、電、汽、暖等方面工程和生產區、生活區基建等率先展開實質性工作。他經常帶領技術人員現場查看進程,與土建、基建、設備方面施工人員交流工作。
1986年9月,外購設備經天津港陸續運抵距桐樹底村還有5公里的秦家川火車站,還得再次搬運。某運輸公司開口就要36萬元。段長明認為這是靠貸款建設的工程,不該花的錢堅決不花。他和籌建處副主任陳延浩商量后,決定動員籌建處全體同志發揚大慶精神,人拉肩扛也要把設備搬回來。

段長明身先士卒,每天第一個到達現場,最后一個離開,一身泥、一臉汗,重活、險活搶著干。在他的帶動下,36名人員奮戰兩個月,將6000多方、2500多噸、166節車皮上的設備全部安全搬運到安裝工地,給國家節約資金20多萬元。
12月28日,第一批到達國內的煉油設備全部運抵煉建工地。
1987年2月2日晚間召開的職工大會上,他代表黨委提出在全籌建處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確定全處節支20萬,工期按定額減少10%的時間。
段長明清楚,縮短工期就是效益,籌建處如果能提前一年提交20萬噸油,就有3千萬的效益,就是為陜北的扶貧做出了巨大貢獻。
